火山碧雲寺位於著名關仔嶺風景區枕頭山半山腰,和知名景點「水火同源」同一山脈,地下蘊涵豐富天然氣,而有火山碧雲寺之稱,地方則稱為「新巖」,和山下稱為「舊巖」的大仙寺做區分。清康熙40年(公元1701年)開山釋應祥法師迎福建省泉州府名剎開元寺觀音佛祖渡海來臺,遍尋合適參道之處,最初在枕頭山下落腳,因其精通堪輿術,發現山腰上有一處「半壁吊燈火」靈穴更適合修行,最後在碧雲寺現址結廬。碧雲寺清道光12年(公元1832年)、甲午戰爭後兩次被燒焚,又歷經日治時期兩次大地震,現在的廟宇為昭和9年(公元1934年)所重建。民國40到60年代臺灣歌謠「關仔嶺之戀」,在臺灣紅透半天邊,讓歌詞內的關仔嶺火山碧雲寺成為家喻戶曉景點,民國86年 (公元1997年)被評定為三級古蹟,將觀音殿、山門、寺埕列為古蹟範圍,現為臺南市市定古蹟。
停車場~~看夜景的好地方
火山碧雲寺廟宇建物大部分的構造,保存了閩南及日式混合的風格,特別是正殿和山門的剪黏、泥塑、洗石子裝飾藝術,極具地方特色,包括整座山門、龍柱、笑獅、神桌台座皆為名家作品,尤其匠師當年嘗試以洗石子建造傳統建築方式的用心,處處表現出細膩手法,極具藝術價值。
碧雲寺山門以鋼筋水泥和洗石子工法,設計成一「ㄇ」字型四堵牆,泥塑的四大天王分別安置在每堵牆的上半堵,下半堵則泥塑博古(古代大戶人家以陶瓷器皿放在茶几、桌上為擺飾,後來被應用在彩繪、泥塑、雕刻題材之稱)和花鳥。山門正脊上的泥塑,也和一般寺廟的雙龍搶珠、七寶塔、福祿壽三仙等不同,而是一大人和二小孩站在塑有獅頭多角形平台上。雖然山門為洗石子,但匠師為表現木結構特色,簷下也用洗石子做斗栱,但鋼筋水泥無法如木材容易表現,而顯得樸拙。山門的中門內額寫著「小西天」三字,源自於佛教弟子以往生西方淨土為目標之意,讓香客感受來到極樂世界的喜悅。製造人安平周老全(生卒年不詳)的姓名,則清楚浮雕在碧雲寺寺名與門楣間,這也是剪黏、泥塑匠師周老全留存最完整的代表作之一。(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taiwangods.com/html/landscape/1_0011.aspx?i=78#c5)台灣宗教百景
出米洞傳奇故事
碧雲寺位處石灰岩地層上,寺前石灰岩塊中間有一個「出米洞」,相傳早期洞口會流出米來,足夠僧人食用,後來有一僧人貪心而挖洞取米,從此,出米洞不再出米。
龍泉水
往後殿
觀景的好地方
碧雲寺坐東朝西,背山遠眺是一望無際的嘉南平原,居高臨下的位置,據說是欣賞夕陽的絕佳妙境,尤其每當火紅夕陽映照海平面,反射出波光粼粼,海天橙紅一片景色最為美麗。該找個適當的時機來看看!
三寶殿
其他相片:點這裡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