鯉魚山為卑南山礫岩所組成的海蝕遺留殘丘,卑南山礫岩分布於卑南山台地、卑南溪東岸以及鹿野溪口北岸,由片岩、板岩、變質砂岩、變質基性火成岩、砂岩等組成,東側以卑南山斷層與利吉混同層接觸;由於鯉魚山地質與北側貓山的差異,被認為與東岸的卑南山斷層不同,而被認為是卑南山受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擠壓的過程中,向南延伸的沉積物。鯉魚山因與卑南山台地擦撞,而產生向西南傾沒的背斜狀小丘;後北側卑南山受海岸山脈推擠往內陸移動,而鯉魚山則留在原地,因此成為孤立在沖積扇上的丘陵;西側土質疏鬆,經常發生崩塌,而東側岩塊則較堅硬。
最初阿美族人稱鯉魚山為kinafaragaw,意為蒼蠅很多之地,後轉音為「baragau」或「varagau」,後阿美族人以其形與神話中的大鰲魚相像而稱之為鰲魚山,今風景區前的鯉魚山魚雕像便是以鰲魚做象徵而做成,而非鯉魚為原型,曾因此使民眾不解。另有卑南山的俗稱,起名原因為當時位在卑南街之故。
鯉魚山之名除了其型像一臥鯉外,亦有多種傳說;一說為鯉魚山原為兩隻鯉魚,夜間還會游動移走,之後山中的寶藏被荷蘭人挖走,留下兩個大山洞,亦即鯉魚的兩顆眼珠被挖走,因此鯉魚不再能移動而留在原地。二說為臺東平原的少年愛上原住民公主但遭反對,原住民頭目派人追殺少年,少年被迫自殺而化作鯉魚山,頭目不放心而請貓神看管此魚靈,貓神因而成為北側的貓山。另有貓捉鯉魚的傳說故事。(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)
入口處在鐵花村對面
散步~~~
忠烈祠~~兩旁路燈與鯉魚標示
鄭品聰(1902年10月21日-1971年6月26日),福建龍巖人,畢業於福建省立龍巖舊制第九中學,後留學日本,畢業於皇漢醫學院。初在故鄉開設德和堂藥行,後渡海至台灣,曾當選中華總會館執行委員、監察委員,並擔任臺東中華會館主席團顧問。九一八事件發生後,為避禍赴海南島投資,曾任海南島實業指導處主任。七七事變發生後,舉家返鄉。戰後再度前往台灣,並當選為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參議員、制憲國民大會代表。1947年當選為第一屆立法委員。此外,亦曾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花蓮支團總幹事,並擔任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執行委員會委員、臺北市執行委員會書記、臺北市改造委員會主任委員等黨職。1957年起擔任中華日報社董事長,後又改任社長。(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)
救國團後方
跟著木棧道散步~~
棧道不長~~還算好走
有部分路段上坡~~~會流點汗!
沿途可俯瞰台東市區
觀景台
天氣若好點,遠處的海也看得很清楚!
無死角瀏覽台東市區
這裡景觀更棒~~360度無死角~~
另一端入口
全景圖
下回找天天氣良好再來看看~~~
其他相片:點這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