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里菩薩寺慧光法師,專長於中觀哲學思想,提倡「在生活中修行,修行離不開生活」。菩薩寺未隱身山林,反而身處稠密的都市巷弄之中,委身狹小的腹地,入世的與城市生活共存。它的理念與精神在這裡因地制宜,放開對形式的堅持,在嘈雜中以一種脫俗的建築姿態,體現處處可修行的觀念。建築形式沒有保留傳統寺廟的語彙,例如:偌大的石板鋪面庭院,也拿掉宮殿樣式的歇山屋頂、花磚畫柱、琉璃瓦片,挑戰了人們對傳統寺廟的印象,仍能在車馬喧囂之下,引領人們追尋清靜本心的家。
隱身於都市之中的菩薩寺
沒注意還真不知道有間菩薩寺~~~~
如果不是看到旁邊的房屋建築,光看到這大門,還真讓人以為這寺廟是座落於深山之中。
菩薩寺曾入圍2009年「台灣建築獎」、榮獲2011年「台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賞」的菩薩寺,是提倡「人天共好」、「節氣建築」的半畝塘環境整合公司最多人喜愛和回訪的經典作品之一。建築師以清水模的質樸、木頭的溫潤,樹蔭、光影、流水的共生,設計完成了這座「回應晨昏、回應四季、回應整個時代的殘存」,讓五感敞開,讓「心」有所感的體驗綠建築。
菩薩寺的信箱
菩薩寺的側面
入門首先看到的小魚池
走入門內,路旁的「照顧腳下」不只叮嚀,也是佛教裡「腳踏實地,把路走好」的涵義;穿越小橋,抵達「彼岸極樂」,腳下的「求道之路」是菩薩寺設計的核心概念,是連接寺內一樓到三樓的唯一路徑:一折平台鐘,二折菩薩殿、三折回望來時路─詮釋著求道過程的層層心境,每一個轉折都是決定,都是決心。院內流水天光,如夢幻泡影;水塘睡蓮游魚,蘊含生機;頂上樹影斑駁,底下端坐佛陀降生悟道,拈花微笑。「菩提心為因,大悲為根,方便為究竟」,菩薩寺內隨意坐落著各式自在神態的菩薩,端嚴法相,譬如眾生相。
室內為清水模建築
介紹菩薩寺的由來還有傳承,在尼伯爾也有寺院牆上掛著小沙彌修行時的照片
一樓牆上裝飾有菩薩寺理念的彩繪作品,以及佛語「自依止,法依止,莫異依止」
菩薩寺的主持人慧光法師提倡「在生活中修行,修行不離生活」─在菩薩寺,建築是含蓄的、空間是簡約的、環境是樸實的─「因為簡單,所以豐富」。
建築師說:「所有令人感動的建築,都有歲月」,在菩薩寺的歲時流轉裡,我們沉澱思緒,沉靜心想,一步立真處,一眼觀自在,一瞬見緣起。(文字資料部分參考彙總:半畝塘官網、菩薩寺粉絲團)
後院
門上的圖騰~~~
不知有何含意~~~~
室內一隅
後院
這好像是祈福用的轉輪
特殊的擺飾~~~
上2F,由樓梯看大門~~
二樓菩薩殿,入目是古樸的菩薩雕像,和背後大片的玻璃窗,窗外老榆樹伸展著枝枒,更隨四季變換。
三樓左側為僧人修行處,對外不開放;右側則擺放有桌椅,桌上備有心經、白紙與筆,開放給訪客「緩下來,靜調吐納」「寫經」;用「寫」而非「抄」,正是希望來訪之人除了放下俗事,更要靜思用心,「心的世界,最大」。
菩薩殿
再看這有FU的大門~~~
隔壁維摩舍
其他相片:點這裡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