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本統治台灣,日本天皇首度任命文官出身的田健治郎為台灣總督,而田健治郎出任前即與日本首相原敬議妥,以「同化政策」做為其治理台灣的基本方針。宣達將台灣視為日本內地之延伸,教化台灣民眾成為日本臣民,培養效忠天皇為國民最大的榮譽。田健治郎總督任期四年,是「同化政策」的實踐者,往後的20年裡,台灣總督府均延續此一政策,即至實施地方自治,是受此政策指導。後來近70高齡的田健治郎總督在卸任前,一直積極規劃日本大正天皇(嘉仁)到台灣「行幸」(天皇出巡視察日文稱為行幸)政治與經濟建設,以彰顯其任內「同化政策」的治理績效。但當時大正天皇因病,乃由攝政的皇太子裕仁「行啟」台灣(皇太子出巡視察日文稱為行啟)。裕仁太子「御差遣遊」台灣,成為日本統治台灣50年唯一到過台灣的「天皇」。
「行啟」台灣的皇太子裕仁於大正12年(1923年)4月16日抵台,4月27返日,12天的行程十分緊湊,當時交通工具並不發達,甚至還遠赴澎湖視察,可見所到之處僅能走馬看花。裕仁離台後,各地紛紛以「行啟」之名立碑、設立紀念館、公園,並訂4月16日為「行啟紀念日」。「斗六行啟紀念館」建於昭和2年(1927年),為當時地方仕紳吳克明發起與地方鄉親捐款、官方共同集資興建而成。雖然當時有很多行啟紀念館,但是斗六行啟紀念館使用上卻不同其他行啟紀念館的展示功能,而是成為公共機能的「公會堂」作用,主要做為民眾慶典集會活動、技藝、學術、宗教等綜合用途。
住址:雲林縣斗六市府前街101號,就在斗六籽公園旁
館舍前的三小棟空間吸引著聚集更多文創相關領域的年輕人聚集,進行文創產業、藝術創作、藝文展覽及小農市集等活動,逐漸形成三三文創聚落的青創平台;而斗六行啟記念館則位處於本區的核心地帶,更有著斗六公民會館的美譽,期盼透過藝文教育與相關活動之推廣,讓公民會館的核心理念,可以落實於你我的生活之中,並朝向文化公民與青創交流平台目標努力,進行藝文活動與文化教育之紮根工作。
這應是過去的防空洞,現在為文創聚落的倉庫辦公室,上面裝了通風設備~~~好像一支支煙囪~~~
其他相片:點這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