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_7489.jpg  

 嘉義縣新港能目前是台灣319鄉中剪粘及交趾陶從業人員最多之處,是台灣廟宇材料的生產重鎮,但隨著時代的變遷,這門古老技術正快速的凋零中,因此結合藝師共同成立「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」,由陳忠正藝師擔任協會理事長,推廣交趾及剪粘這門工藝技術,希望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及各種活動的推廣,將這門傳統技術尋出路,使交趾陶能成為新港的象徵處處有交趾,而板頭村能成為「板頭剪粘藝術村」為台灣特色的村。

 IMG_7504.jpg  

(資料來源:嘉義縣觀光旅遊局行政資訊網)

新港原名笨港,是昔日種植胡麻的地方,古名「麻園寮」。居民大多原居號稱「開台第一村」的古笨港。前清時期,笨港不僅是對外貿易的港口,也是盛極一時的大市鎮,素有「小台灣」的稱號。而後卻因為一連串的天災人禍,導致居民遷移至現址。現今的新港市街原本只是個位於古笨港南方的小聚落,舟車往來頻繁,十九世紀後期,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,成為嘉南平原上重要的市集貨物集散地。但最後卻因河道淤積,喪失了原本的港口機能,而終於沒落成一個平凡的村落。

IMG_7474.jpg

IMG_7479.jpg

IMG_7485.jpg

IMG_7487.jpg

IMG_7486.jpg

IMG_7497.jpg

IMG_7505.jpg

IMG_7510.jpg

IMG_7520.jpg

   IMG_7528.jpg

IMG_7537.jpg

古笨港縣丞署

(資料來源:嘉義縣觀光旅遊局行政資訊網)

雲林縣的北港鎮和嘉義縣的新港鄉南港村一帶,過去被叫作「笨港」。清康熙五十五年(西元1716年),笨港街設置笨港公館。十五年後,即雍正九年,福建總督劉世明認為笨港地區煙戶繁多、姦良莫辨,於是上奏添設縣丞一名,因此而有了笨港縣丞署。縣丞署最早是設在笨港街的磚仔窯,一直到雍正十二年(西元1734年) 才遷至北港溪南岸的板頭厝,也就是現在的新港鄉板頭村。

   IMG_7539.jpg

IMG_7543.jpg

IMG_7546.jpg

IMG_7549.jpg

IMG_7554.jpg

IMG_7555.jpg

IMG_7556.jpg

IMG_7562.jpg

IMG_7566.jpg

IMG_7569.jpg

IMG_7574.jpg

僅管如此,事實上並沒有人知曉笨港縣丞署在板頭村的正確位置,唯一確定的地點只有新港鄉大興宮的後廂房,曾做為縣丞署的其中一個處所。而學界之所以認為縣丞署在板頭村,除了史料記載的遷移記錄之外,是因為民國88年一月至三月,科博管的考古隊在當地開挖了186平方公尺,確認了其建築基址、垃圾坑、幼兒墓葬、建材廢棄堆等遺跡。在這其中,出土的文物以陶瓷器的數量最多,也最重要。包括了青花瓷、釉上彩、白瓷…等,其他還有小陶皿、紅尼茶壺、骨器…等等,可說是一處珍貴的遺跡。

 IMG_7586.jpg

IMG_7588.jpg

IMG_7592.jpg

IMG_7594.jpg

IMG_7595.jpg

IMG_7601.jpg

IMG_7605.jpg

IMG_7623.jpg

IMG_7612.jpg

IMG_7624.jpg

IMG_7625.jpg

IMG_7635.jpg

IMG_7637.jpg

IMG_7638.jpg

IMG_7640.jpg

IMG_7653.jpg

IMG_7656.jpg

IMG_7662.jpg

IMG_7673.jpg

IMG_7674.jpg

IMG_7687.jpg

IMG_7692.jpg

IMG_7695.jpg

IMG_7700.jpg

IMG_7708.jpg

IMG_7706.jpg

IMG_7712.jpg

IMG_7717.jpg

3D地景

IMG_7728.jpg

IMG_7730.jpg

IMG_7739.jpg

準備去大凍山露營,下次再來鄉土館

IMG_7758.jpg

IMG_7762.jpg

全部相片(自動撥放):點這裡A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點這裡B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萬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