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南古城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,之前夜遊海安路算是“五條港舊城漫遊”的“星光路線”也就是夜遊路線。(201705重遊海安夜)
(201101-台南海安路冬夜)這回來走走“日光路線”。車子一樣停在海安路地下停車場。由樓梯上到海安路,眼前這家店的招牌滿特別的,直接就是店家的街道位置圖。
這家蛋糕應該很有名,一早就開始排隊了。
這個景晚上白天還真有差異!
這樹屋跟晚上一樣醒目
這個裝置,白天較容易看清楚。
熱鬧的水仙宮市場,不像晚上較空蕩些!
很快來到神農街了(北勢老街)
很清楚看出旁邊店家的內容
拍照的好地方
體驗一下白天的神農街
白天另有一番風情
這個小巷子,晚間不容易注意到。
原來通道前方的板凳巷
有時光倒流的FU
回到老街
白天商家開門營業的不多
就繼續看看~~~~~
金華府是府城少數在傳統街道上,已街屋形式興建的廟宇,稱得上是台南市最古意最原味的廟宇。
這個有意思
另一角度看
繼續欣賞最有味道的老街
這個晚間就沒注意到了
創建年代:清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
創建初期因為沿用泉州南安鳳山寺之名,所以稱為鳳山寺
日治時期的大正五年(1916年)更名為西羅殿。
傳說是因為當時的台南已經有東嶽殿、北極殿、南極殿,所以以西為名,稱為西羅殿。
兌悅門是府城大西門外城中央的一座城門座,創建於道光15年,城門基座用老古石砌造,故俗稱老古石甕城(甕城是外郭或月城的俗稱),是臺灣府城西側海埔新生地擴建外城時,建造的三座城門之一。
很有味道~~~
特色
兌悅門門高約4公尺,厚3公尺。城門洞寬3公尺,上做半圓拱形,用紅磚砌築。圓拱上方有石刻橫額一方,落款為「道光拾陸年元月建」,題「兌悅門」三字。圓拱內留高出挑的門臼石,供安門扇,並有插關孔槽,以便閉鎖門扇。門洞上方的樓板以花崗石條舖造。門座內側有踏階,供登域之用。由於年久失修,壁面根莖攀爬。
日治及二戰後,由於實施市區改正及都市計畫,大多數的府城門,在自然或人為的外刀下逐漸破壞,大西門外的奠坤門和拱乾門早已盪然無存,惟有兌悅門仍然屹立,當年的老古石街孔道,今天仍為信義街的出入關口,是至今唯一仍在穿越使用的城門,也是滄海桑田府城向外擴展的明證。
兌悅門位於現今臺南市的文賢路與信義街口,保存有城門牆體,城門應是外以老石古石(即珊瑚礁)為台度,再砌紅磚並粉刷以白灰,地下應有牆基,牆角尚以花崗岩石材補強。目前牆上攀爬老榕,氣根錯綜複雜。當年兌悅門完成後,因為其半圓形門洞看似弓形,而鋪著石板條之巷道亦如矢狀,二者合一宛若射向西邊之弓與矢,因而再設置一座石獅爺以坐鎮驅兇避邪,目前仍然和「修造石老石古石街頭碑記」並臨置於東側巷口。
(資料來源:府城逍遙遊網站及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)
上城門看看
旁邊有個石獅公
老古石街
集福宮原名「集福祠」,與普濟殿、金安宮、媽祖樓同屬四聯境。相傳創立於清乾隆年間,主祀玄天上帝,陪祀林府千歲、朱刑李三千歲、係由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廿四都桃源塘後鄉(現福建省石獅子塘後鄉)集福祠,由黃姓、王姓、劉姓人士迎奉來台,供奉在昔時新港墘(今中西區信義街前段)興建小廟,供境眾晨昏焚香膜拜,並以居台懷閩心境,取大陸祖廟之祠名號集福祠。
舊建築~~
金安宮 –奉祀天上聖母,全台開基聖父母金身等列尊神 乾隆年間由商人自福建迎奉開基二媽,後又有金門士兵自湄洲乞求隨船而來護鎮的三媽奉祀,以祈佑大家平安 。
騎樓就是咖啡廳,要喝咖啡,請按鈴~~~
這店很特別喔!
有歷史的農具廠
藥王廟
『 藥王大帝 』 之由來
民間信仰中的神農大帝,又稱『五谷王』、『粟母王』、『五谷先帝』,一作『五谷仙帝』、『先帝爺』或『神農仙帝』,或稱『開天炎帝』,又因他遍嘗百草,故又稱之『藥王大帝』。 神農大帝,即炎帝神農氏,是神話中的一個帝王。神農氏發明農業,相傳他親嘗百草,作為醫藥,他又定每日中午成立交換貨物的市,于是人類生活,才得更進一步,走向光明,因此,尊奉他為先農,也有稱他為藥王。
傳說中的神農,身長八尺七寸,牛首人身,長相十分怪異。當年其母游華陽之常羊,有感于飛躍之祥瑞,回去時就懷孕。神農出生後,三日即能言,五月即爬行,七月長齒,三歲便知農業之事。神農的性情好生惡殺,由于人民當時還不知道吃穀類,都以動物為食,神農便立志教人開闢土地,種植五穀,讓人民以穀類為主食,於是為感念他之恩澤,便尊稱他為『神農』,即『神明于農業』之意。
接官亭石坊
風神廟為三級古蹟。建築坐北朝南,日據時期,因開闢道路而將風神廟拆除過半,巷道取代河港。風神廟現有建物為民國13年所重建,平面格局為三合院式帶軒,三間起的正殿前帶四柱式單開間秤亭。廟內神像為罕見神像藝術。風神高居殿堂之上,雍容華貴。陪侍的水神和火神,一青一紅,造型特別。正殿旁左側供奉雷公,右側供奉電母,於兩側牆上繪有昔時位於鎮渡頭後南濠港右岸的接官亭彩繪。
好一趟懷舊之旅~~
希望下回能有亙充裕的時間好好探訪。
其他相片:點這裡